非洲研究院首期研究生写作工作坊顺利举行 http://www.leijunll.com/lmjg/5985.html编者按:因工而强,因海而兴。年开埠的烟台,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40多年来,对外开放一直是烟台最浓重的底色,“十三五”期间,烟台推动全域改革攻坚,尤其是自贸区、综保区、中韩产业园、跨境电商综试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全面落地,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走出了“烟台路径”。
发挥优势烟台突围探路
从全国来看,烟台可以说是没有得天独厚的*策优势。重新发现和梳理烟台的生动实践经验,具有指向意义与示范价值。
改革大潮奔涌至今,一直激荡着这座城市的变革力。年获批中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开启腾飞之翼。年被确定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三个核心区之一,年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获批,烟台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期,通过摸索、探索、踏出了“烟台路径”。
可以说,“烟台路径”是拼出来的。
烟台有着典型北方工业城市的影子,工业体系比较完备,年,张弼士在这里开启中国葡萄酒工业化酿制历史,正是从那时起,张裕、三环、北极星等一批百年品牌开始闪耀民族工业的光芒。
近年来,烟台市抢抓中国制造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机遇,启动实施了制造业强市战略,出台了力度空前的支持*策,让制造业规模实力保持在全国、全省前列。
如今的烟台,已培育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端化工、*金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建立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优势突出的工业体系。
自年起,烟台市委、市*府高规格召开建设制造业强市工作会议,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出台了《关于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的意见(试行)》,提出了创新驱动、产业拉动、龙头带动、品牌促动、融合互动、开放推动的“六动”路径,从项目、平台、产业、企业、品牌、融合等方面制定了30条强市*策“干货”,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全省全国领先。
*策的引领力正在重构着烟台支柱产业,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烟台紧密对接全省“十强”产业和全市“八大”主导产业以及强市战略,按照“一个产业,一套规划、一个目标、一个产业链、一批园区、一批企业”的“6个1”推进体系,编制完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有色及贵金属、现代化工、汽车等6个产业发展三年转型行动方案,努力巩固提升支柱产业引领地位。
通过高点定位、借力搭台、项目推进、精准扶持、务实服务等“强措施”和“硬手段”,烟台工业新旧动能转换被国务院表彰为首批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走的远比走的快更重要”,如何为城市之基的工业赋能,烟台借鉴工业设计曾引领战后德国实现超高速发展的案例。年以来,先后落地建设了中德工业设计中心、山东省工业设计研究院、烟台国际设计小镇等一批重点项目,成功举办了、两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暨国际设计产业博览会、“市长杯”“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等一批重大活动,发起成立了烟台设计产业联盟、工业设计联合创新大学、世界设计产业组织等一批重要机构,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设计发展的意见》等一批扶持*策。
从工业结构来看,烟台的装备制造拥有中集来福士、杰瑞集团等“大国重器”企业,电子信息拥有山东半岛最大的3C产品工业基地富士康、全省首个科创板上市企业睿创微纳等,食品加工拥有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张裕、中国花生油第一品牌鲁花,是中国食品名城、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金总产量占全国的44.5%,其中矿产金产量占全省的74%、全国的19%,连续44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高端化工拥有MDI产能位居世界第一的万华化学、中国轮胎前3强玲珑集团等,汽车制造拥有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上汽通用东岳基地,带动零部件配套企业多家等,均在全国具备竞争优势。
截止目前,烟台全市工业技改投资累计完成多亿元,连续10年技改投资过千亿。承办了全国“工业强基”现场会,累计7家企业中标国家“工业强基”项目。淘汰落后工艺、围绕前端设计、研发,技改、工业设计正在赋能这座城市的工业体系。
改变交通掣肘释放开放新动能
一座城市的交通能级,决定着城市能级,也决定城市的开放程度。
烟台西临京津冀、东连日韩朝、北望东三省、南接长三角,是四方经济交汇的重要节点,也是“一带一路”重点建设的港口城市。通过梳理发现,这些年来,烟台的开放动能,主要得益于港口优势。今年,烟台港货物吞吐量位已达到全国沿海港口第八位。
但不容回避的是,在现代开放环境竞争中,沿海港口优势正面临内陆综合交通优势的挑战。随着国家战略由非均衡发展向全面崛起过渡,高速、高铁、航空等交通方式不断丰富和成熟,内陆地区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内陆城市的开放环境得以快速优化,从省内看,临沂这种四通八达的城市似乎更具优势。
相比之下,烟台单纯主要依靠港口的开放优势难以满足新的竞争需求,后续发展动能亟需提升。
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交通,烟台蓬栖、龙青、文莱高速公路陆续建成通车,目前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公里。龙烟铁路、潍莱高铁开通运营,大莱龙铁路主体完工,铁路运营里程突破公里。作为交通龙头拉动作用的蓬莱国际机场跨入千万级机场俱乐部,潍烟高铁、莱荣高铁、蓬莱国际机场二期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完成勘测……
除了陆上,12月16日上午,烟台临空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和烟台临空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这有助于烟台进入千亿级空港发展新时代。
烟台临空经济区是市委市*府重点规划的九大片区之一,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以“机场带动”“区域互动”“科创引领”三大驱动主线,集聚发展战略核心型航空产业、临空指向型科创产业和国际开放型服务产业,打造国际化、生态化、特色化的空港新区。
可以说,临空经济区的建设意义重大,可谓提升城市能级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手笔,必将为烟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引擎。
从外界普遍看来,烟台临空经济区的建设,正在为这座城市赋予了新内涵,“空港之翼”正在展开标志着海港、空港双轮驱动的模式到来,掣肘制约发展的漫长历史终成过去。
数字经济一切都是新的
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日新月异,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城市未来,数字经济是信息迭代带来的又一机遇。海滨成长的烟台并不保守,在推动数字经济园区建设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着力构建数字经济园区载体建设,助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共享经济、数字化制造业、数字化服务业、数字化农业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涌现出一批数字经济发展典型。
年,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区获评省级示范型数字经济园区,O·Tech(橙色云)协同创新数字智慧园区获评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并于年通过验收确定为省级示范型数字经济园区;烟台化学工业园、烟台高新科创智慧园区获评年度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
国企改革榜样,万华集团基于5G的智慧化工园区一体化管控解决方案入围省级“强弱项、补短板”重点项目;东方威思顿计量大数据平台和万华新材料大数据产业化应用。东方航天港、中国海工北方总部、万华百万吨乙烯等事关烟台工业长远发展的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年来,围绕数字经济建设,培育市场主体,烟台数字经济园区实现了重点项目突破。
链接全球朋友圈不断扩大
得益于邻近日韩优势,中韩(烟台)产业园、中日(烟台)产业园相继落地生根。其中,中韩(烟台)产业园是习近平主席亲自提出和推动的重大倡议,被写入中韩自贸协定,承担着打造中韩地方经济合作和高端产业合作新高地的使命任务,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中韩(烟台)产业园,是山东省首个国家级国别特色园区。中日(烟台)产业园也孵化出夏普8K高清产业研究院这样世界级平台,实现对日经济有了新的作为。
“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为了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烟台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中韩(烟台)产业园瞄准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六大新兴产业,颁发了全国首张“跨国办”营业证照,引进了全省首个韩资独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首家韩资律师事务所、首家韩资独资旅行社和全市首个中韩跨境电商平台等一批“首字号”项目,这一成绩取得来之不易。
凭借对外合作新高地这份国家使命,烟台加快打造中韩科创孵化合作基地、新材料产业园等八大对韩合作载体,先后落户SK新材料、先安新能源汽车、艾多美科玛等多个韩资项目,推动烟台成为韩资企业投资兴业、创新创业的最佳目的地。
中日产业园、中德新材料产业园整合各类资源优势,“对话世界强”、“对话欧洲”、“对话东盟”借势RCEP共绘“一带一路”发展新蓝图、“对话日本”发挥“一衣带水”优势,烟台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城市能级也随之扩大。
通过创新推进专业招商公司的思路让“双招双引”一系列打法成效显著。对外贸易、园区改革,烟台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开放型经济提质扩量,截至目前,累计有家世界强在烟台投资设立家企业。
链接全球,面向未来。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达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激活一池春水
资本的活跃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座城市的繁荣程度,上市公司代表了作为市场主体的综合治理能力,一个城市上市公司数量越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资本活跃程度,截止目前,烟台拥有上市公司51家,居全省第二位。
据12月15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的年度山东省瞪羚、独角兽企业名单显示,烟台2家企业上榜省级独角兽,51家企业上榜瞪羚企业。至此,烟台已拥有省独角兽企业4家、准独角兽企业2家、省瞪羚企业97家,均居全省第二位。
近百家省级瞪羚企业的规模,生动阐释了烟台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的成绩单。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