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诗疑惑古代也有雷霆战将,弹着琵琶催 [复制链接]

1#
北京雀斑的医院 http://m.39.net/pf/a_9386288.html

唐代王翰的《凉州词》极为有名,估计喜欢诗词的人们都很熟悉,可是一些人对于此诗的解读却不见得符合原意。在本号看来,有些解读有点象《雷霆战将》,让人难以置信。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到底如何理解才符合原意、合乎逻辑、与残酷的战争相吻合?这是一个很值得值得分析的问题。如果你查阅过一些解释,就会知道有些解释不仅未必符合此诗原意,而且可能还是一个笑话。信不信?且看下面的分析。

(1)弹着琵琶催促军人上战场,难道不奇葩吗?

一些人如此解读此诗:“欲饮”句是说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上战场了。按照这种理解,这首诗是这样的: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琵琶声声响起,催人出征杀敌。即使这样,我也要先喝上几杯,那怕醉卧在沙场上,你也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暂且不论此种解释逻辑混乱,自相矛盾,思路拥塞,只说弹着琵琶催促军人披挂出战就很奇葩。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有这么浪漫吗?琵琶一弹,马上迎敌?那么要撤出斗呢,又该弹何种乐器?显然,这是不知作战为何物的书生们拍脑袋想出来的。血雨腥风的战场,在一些书生的脑子里被扭曲成了“琵琶浪漫”!

尤其是,如果这种解释来自正式出版物,是某些文学专家的解释,就更加让人悲哀了。好在,古往今来,这种书生都被列入无用之册,没有哪个统帅会派这种人带兵打仗,否则他就是十足的傻瓜。但是,这种人即使是著书立说,也是会误人子弟的。

这下就明白清代黄景仁“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了。我们不能说书生无用,但是把此诗解释成为靠琵琶声指挥勇士出征的书生,“十有九人堪白眼”理所当然,因为他们是蠢蛋和废物。

看一看黄景仁的这首《杂感》吧: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2)大敌当前却只顾喝酒,有这样纪律涣散的军队吗?

“欲饮琵琶马上催”到底是什么意思?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是“催”大家欢饮呢,还是“催”大家上马杀敌?对于痴呆书生来说自然无法回答,所以有的就将两种理解糅合到一起,认为尽管琵琶催人上战场,可是大家照饮不误,即催尽管催、饮照常饮,而且还认为这很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性格。这哪是豪放俊爽的性格?活脱脱一个临阵贪杯者的形象。这种解释一些人居然能够想得出来!

听到这种解释,只有一种感觉——后背发凉。如果国家权力掌握在这种书生手里,恐怕只有亡国一个结局,居然把战场杀敌当成娱乐。这与刚刚被下架的《雷霆战将》一样一样的。看来,古往今来,都有将战争视为娱乐的亡国之文人。不由得想起杜牧的那两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些在温室里长大的“艺人”,只知道赚钱,那知战争的残酷与血腥?

但凡有一点军事常识就不会如此认识。大敌当前,不是披挂杀敌,而是贪杯不听号令,这不是自行送死吗?有这种傻瓜军人吗?没有,绝对没有,只有傻冒的书生。已经发出战斗警报了,指挥员不紧急组织军人接敌,还允许军人喝酒吗?绝对不会。如果是这种情况,早就被敌人消灭了,哪有喝酒的机会!

(3)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宴会,私下聚餐还是官方设宴?

如果是几人私下喝几杯,是有可能遇到敌军突然来袭情况的,必然是立即归队参战迎敌。但是,私下喝几杯,不可能有葡萄美酒,更不可能有夜光杯这种高档酒具。所以,这是官方摆设的酒宴,所以非常豪华。

这种酒宴一定是庆功宴,一般安排在战斗胜利之后的适当时机,此时不可能再有敌人突然来袭之忧,可以放心大胆的欢娱一番。应该知道,在双方对峙之际,人不卸甲、马不卸鞍、整戈待旦,不可能来一场酒宴,只有取得某场战斗胜利之后的相对安全的时候,才会组织如此酒宴。

从诗文描写看,酒宴规格极高,相当豪华,“葡萄美酒夜光杯”说明了一切。不用说古代,即使是现在,作战前线的酒宴也不可能如此高档,又是葡萄美酒,又是极其稀少的夜光杯。从这首诗的描写看,应该是一场由中高级军官参加的高档庆功酒宴,而且极有可能是利用缴获来的战利品作为酒宴材料。

从边塞这个特殊背景条件看,应该是这样的,葡萄美酒是西域酒品,夜光杯是西域酒具,琵琶也是来自于西域的乐器,甚至是弹琵琶之人也可能是西域之人。这些东西不可能从当时的长安运送到前线,内地也不可能有大量的此类物资,只能是就地获得,而在战争中获得这些物资的渠道只能是缴获于敌。由此也可知,这是胜利之后官方组织的庆功宴,所谓“古来征战几人回”,不是指回到家乡,而是指回到军营,没有牺牲在战场。

(4)“琵琶”是现在这种样子吗,“马上”“催”又是何意?

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于如何解读“欲饮琵琶马上催”才合乎逻辑、合乎战场实际、合乎文字的本来含义。

边塞诗中的琵琶并非如今的琵琶,也非唐代宫廷里的琵琶。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所以叫“批把”。

大约在魏晋时期,“批把”才正式称为“琵琶”。南北朝时琵琶由波斯经由现在的新疆而传入内地,唐代是琵琶发展的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即使这样,也不等于王翰诗中所写的边塞军队的琵琶和宫廷里的琵琶以及演奏方式是一样的。王翰诗中的琵琶应该是从战斗中缴获的,是未经过唐代改造过的琵琶,是原始的琵琶,也就是还是在马背上弹奏的琵琶。

唐代时期的“马上”并非今天“立即”的意思,而是马背之上的意思。从现在的解释看,“马上”有两个含义,一是马背之上,二是立即的意思。相关资料显示,“立即”的含义是后来才产生的,在唐代之前“马上”还没有“立即”的含义。比如唐代岑参的《逢入京使》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其中的“马上相逢”就是骑着马与人相逢的意思,也就是马背之上的意思。

所以,诗中的“马上”应该是马背之上的意思,“马上催”是在马背之上弹奏琵琶的意思,这与当时的琵琶是马背上的乐器相吻合。

古代的催字也许并非今天人们理解的催促的意思,而是另有解释。催是多义字,现在主要是指赶快行动或是事物加快进程。但是,在古代,催字除了“促”“迫”之意外,催本作趣,催与趣是一个字。催促是后来所增的含义。所以,“欲饮琵琶马上催”可以理解为“欲饮琵琶马上趣”,这就很有欢快喜庆气氛了,与庆功宴相吻合。

所以,“欲饮琵琶马上催”并非弹起琵琶、催人上战场,而是琵琶曲伴宴的意思。史书上从未记载过用琵琶指挥战争,琵琶也根本不适用作为战场指挥之用,其声音的穿透力太弱。从史书记载看,指挥战斗的有鼓有锣,还有号角,就是没有琵琶。

《荀子·议兵》中有:“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在《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中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还有“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即使是在宋代,也还是鸣金收兵。在《水浒传》第九十七回中,有这样的描写:“当下秦明与孙安战到五六十合,不分胜负。卢先锋兵到,见孙安勇猛,卢先锋令鸣金收兵。孙安亦自收兵。”

那么,具体到唐代又是如何指挥军队进退呢?据考证,吹“大角”——集合队伍;击鼓——队伍进军;鸣钲(鸣金)——队伍收兵。这里也没有琵琶。所以,不仅在唐代,即使在整个历史上都没有用琵琶指挥战争的记载。

“欲饮琵琶马上催”中的“催”字,除了与“趣”相同之外,还可以引申为急促的意思,表示当时弹奏的曲调相当急促或激越。由于酒宴场面较大,弹奏激越的曲子是可能的。唐代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这样形容琵琶之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何等的急促,用“催”去表达很是恰当。

当然,白居易诗中所写的是女艺人在船上演奏琵琶曲,而且是宫廷式演奏方式,也是经过改造之后的琵琶,与“欲饮琵琶马上催”中的琵琶有所不同,因为两者之间相差了百年之久。一百年足以改进一种乐器。王翰,公元年-年;白居易,年-年,两者相距多少年?

(5)《凉州词》到底应该如何理解?

综合上述情况,王翰的这首《凉州词》,应该是描写前线将士在取得某场战斗胜利之后,由官方组织的一场大型庆功宴,规格极高,所以非常奢华,不仅有西域的美酒,还有西域的高级酒杯,更有西域乐器琵琶伴奏,而且这些东西应该是就地取材,即酒宴所饮之酒、所用之杯、所食之材都是从战争中缴获而来,还不能排除弹奏琵琶的艺人也是俘虏而来。

在那个时代的边疆前沿,军队用琵琶助兴也是很自然的事。这样,酒宴就有酒、有肉、有歌、有乐了。显然,这样的酒宴,并不是所有军士能够参加的,只有中高级将士和有功之士才能参加的资格。这首诗的意思是:

第一句,描写酒宴的高规格即场景,高档酒品,高级餐具,即诗作中所谓的“起”。

第二句,描写酒宴情景,一切准备就绪,开宴之时,奏起了琵琶曲,宴会立刻热闹起来,展现了酒宴的喜庆气氛,即诗作中所谓的“承”。

第三句,描写酒宴进行之后的场景,参加酒宴之人极尽欢乐,个个喝得酩酊大醉,这是庆功宴应该出现的场面,即诗作中所谓的“转”,由写宴会场合转而写参加宴会的人。

第四句,描写如此尽欢的原因,古来征战几人回?参加酒宴之人能够从战场中归来,是多么的难得,岂有不醉之理?即诗作中所谓的“合”,紧扣葡萄美酒夜光杯这个宴会主题,发出人生感叹。

古来征战有几个人能够从战场中活着回来?能够活着回来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哪有不醉之理,哪管别人笑话不笑话?这是取得战斗胜利之后喜悦心情的表达,也是对勇士们豪放的写照。这是取得战斗胜利之后的欢宴场面,而不是战斗之前的贪杯情景,许多人把这首诗完全理解反了。这确实是经典之作。

为何有人将此诗理解反了呢?原因有三。第一,字义发了变化,现在的人们难免用现在的字义去理解古诗,这是很容易出现的思维错误。第二,缺乏起码的军事常识,只能是想当然,还以为恰当。第三,对唐诗了解不够,不知道存在起、承、转、合的基本层次。网友们,你是如何看待此种观点的?欢迎你的留言,以便大家共享你的智慧。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读诗疑惑:王维错了吗?将军打猎回营途径不合逻辑?

读诗疑惑:《枫桥夜泊》有八个谜团,搞懂了才能理解诗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