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73年,风雨中,周总理最后一次上海行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13569.html

上海,不仅仅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也是老一辈革命者忘不掉的地方。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上海这座城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被大家亲切称为“人民总理”周总理也和上海有着深厚的情缘,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总理就先后来到上海四十多次。在这四十多次的上海之行中,有超过一半的次数是陪同外宾访问。

一九七三年,风雨中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上海,是周总理最后一次上海之行。

周总理

逐渐消瘦的身体状况

一九七三年的时候,周总理的身体情况可以说是每况日下,日积月累的高强度工作让他积劳成疾,精神状态也大不如前。就在周总理最后一次赶赴上海的前一年,他被确诊患有膀胱癌。

癌症,一个几乎等同于死刑宣判的病症。如果在那个时候,周总理就放下手头的工作,配合医生安心养病,他的病情或许会有好转。但是,他没有。

前几年的一些事情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今形势有些好转,他必须要抓紧这个时机,处理好之前那些事情,不仅如此,作为国家总理的周总理,每天还要面临着关系到全国上上下下的各种工作文件。长年来的工作,对于周总理而言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在国家和人民面前,他可以放弃自己的健康。因此他经常拖着生病的身体,开会到深夜。

一九七三年,注定是忙碌的一年。周总理早就接到了法国总统要来华访问的消息,法国总统这一次的来华访问,正是促进中国和法国之间关系更进一步的好机会。

周总理和蓬皮杜

九月十一日,时任法国总统的蓬皮杜正式访华。周总理当时是忍着病痛亲自赶赴机场迎接的。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劝周总理,不必亲自迎接,但是周总理拒绝了。因为这位客人可不一般,他的到来意味着中法关系的新篇章要开启了。

九月十四日,在北京参观了几天的蓬皮杜按照原计划离开北京,前往中国的大同、杭州和上海访问。在这期间,周总理一直陪同着蓬皮杜一行人。

在蓬皮杜访华的这一路上,周总理拖着带病的身体陪同他们参观中国不同地方的秀丽风景。途中,总理还不忘及时为蓬皮杜一行人讲解中国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从北京到山西大同,再从山西大同到浙江杭州,从北到南的行程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这对身体本就有些虚弱的周总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路上路途颠簸,就连身体强健的工作人员都感到有些身体不适,就更不要说在病中的周总理了。

其实在从北京出发之前,工作人员因为考虑到总理的身体,曾劝说过总理,让他在北京好好休息。但是,工作人员的好心建议最后还是被总理拒绝了。周总理为何要如此不顾自己身体健康而坚持要陪同法国总理?这还要从中法两国建交开始说起。

意义非凡的上海之行

自从一九六四年中法两国建交之后,法国就希望借着与中国确立的外交关系,多和中方领导人实现相互访问,以此来摆脱法国受美国控制、以及苏联对外扩张抑制导致法国陷入外交困境的局面。

虽然,法国领导人多次提议,中国和法国两国领导人应该相互访问,加强交流。但是,他们更希望两国领导人互访的第一步是由我国领导人先迈出的。

在外交这个问题上,法国和中国的想法“不谋而合。”中国在对法的外交一直奉行的是“你先我后”的原则。就这样,中法两国一直僵持不下,谁都不肯迈出第一步。这就导致了中法两国虽然建交好几年了,但是一直没有实现两国领导人互访的愿望。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局面里,事情出现了转机。法国领导人戴高乐首先忍不住了。在两国都在原地踏步的局面里,戴高乐也看出来了中国对法国的外交政策。

以戴高乐对中国领导人的了解,如果自己不先迈出第一步,恐怕两国领导人互访的愿望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于是,戴高乐决心要先迈出这一步。但是,很不幸的是,戴高乐并没有实现率先访华的愿望。

因为在一九六九年四月,法国的时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形势的逼迫之下,戴高乐无奈辞去了法国总统一职。辞去法国总统职位的戴高乐陷入了忧愁之中,他清楚以自己七十九岁的年纪是不可能再重返法国总统的位置。

戴高乐很怕下一任总统和自己的想法相左,那么中法两国领导人互访的事情又不知道会被搁置到何年何月。戴高乐不得不做些什么来提醒新一任的法国总统以及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领导人了。

他不止一次地在各种场合提到要去中国访问,甚至还通过自己的私人途径向中方领导人提出来中国访问的要求。一九七零年,周总理向戴高乐发出了来华访问的邀请。然而就在这份邀请发出后的不久,戴高乐就因为动脉瘤引起的胃动脉破裂,抢救无效而离世了。

戴高乐

戴高乐的离世,让中法两国领导人互访的进程再次搁置。

但是好在,接任戴高乐总统职位的法国总统蓬皮杜在外交政策上与戴高乐的理念不谋而合,尤其是在对中国的很多问题上。他也和戴高乐一样,多次在不同的场合都表明自己希望访问中国,与中国领导人实现互访的愿望。

两国领导人实现互相访问的意义重大,因为它不仅意味着两国在外交关系上更进一步,在当年美苏两国争霸的格局之下,这还有着另一层更重要的意思,反对美苏霸权下的管控。

法国领导人访问中国,与中国领导人实现互访,这意味着法国在维护自己国家的外交独立,维护自己国家的内政。来自法国的声音被中华土地上的领导人们听到了,中国很快就对此做出了回应:欢迎来华访问。

一场来华之旅正在中国和法国两国内同时准备着。蓬皮杜也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法国总统。这场来华之旅对于两个国家来讲都是极具历史意义的。

对法国而言是宣布他们坚持自由,坚持独立的行动,更是促进中法两国友好交往的一次访问。再加上当时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华访问之时,也是身患癌症,强忍病痛。

在结合各方面原因之后,周总理才一直强忍病痛给他带来的不适,坚持着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走完了他的来中国访问之行。

风雨之中的上海行

一九七三年九月十六日下午,周总理陪同蓬皮杜一行人从杭州飞往上海。时值初秋九月,暮夏交接之时,上海当天下着雨。即使是下着雨也完全不影响上海人民对于这位来自法国的贵客的热情。

除了欢迎这位来自法国的贵宾,更多的还是欢迎我们敬爱的人民总理。在风雨和上海群众的欢迎声之中,蓬皮杜入住了上海著名的锦江饭店。入住锦江饭店可是外宾访问上海的最高礼遇。锦江饭店的小礼堂,可是见证过中美两方签署《联合公报》的地方。

九月十七日,休息了一晚的蓬皮杜按照原定的行程来到上海外滩,与周总理一同登上上海大厦。那天,周总理比蓬皮杜早到上海大厦。等待之时,他便走上休息室外边的阳台,站在阳台上俯瞰上海美景。

风雨让上海这座城市变得朦胧又迷离起来,它像是穿着旗袍的女人在风雨中摇曳身姿。贵宾室的阳台装修厚重又不失精巧,简约又不失精致,像极了上海这座城市,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着南方独特的细腻。眼前的景象勾起了周总理的回忆,那一段属于他们的青春往事。

周总理望着黄埔路上的浦江饭店,他想起了一九二七年的艰难岁月。

一九二七年二月,周总理在上海领导了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很快,在三月份的时候,起义就取得了胜利。正当大家纷纷沉浸在起义取得胜利的喜悦当中之时,蒋介石又匆匆赶往上海,要求工人纠察队解除武装。

四月十二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反共政变,大肆杀害共产党人,史称“四一二政变”。当年为了逃过蒋介石的大肆捕杀,共产党人们不得不乔装打扮。周总理化妆成商人,在礼查饭店,也就是现在的浦江饭店住了两个月之久。

当年,周总理与邓颖超住在礼查饭店的时候,每天都要装成和自己不同的人。邓颖超说/p>

“礼查饭店是一家高级饭店,当时住的都是外国人和‘高等华人’。我们住进去后也要充阔佬,总理穿西装革履,我身穿旗袍,脚上穿高跟鞋,冒充阔太太。我们在礼查饭店足足住了两个多月,不能出门,靠地下党组织派人联系。真把我们憋死了。”

不过这一切都是为了革命,为了中国日后更光明的前景。

等了好一会儿,蓬皮杜一行的车队终于到达上海大厦。周总理兴致勃勃地充当起了他们的向导,热情又愉悦的为他们介绍上海外滩和黄浦江岸的景色。下雨天好像更适合游历南方城市,雨让南方城市的景色更加温婉起来,更加动人。

风雨之中,周总理饶有兴致的向蓬皮杜介绍,他们所走过的每一处。虽然身体还有着不适,但是,在和蓬皮杜交谈的过程当中,他依然表现出自信与大方。对于周总理的详细介绍,蓬皮杜也被眼前这座城市所吸引。

舌尖上的上海之行

外宾来到中国访问,总是少不了要品尝中国美食的。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美食也大不相同。当时,蓬皮杜恰好在上海大厦参观。而上海大厦又以淮扬菜最为出名,上海大厦里做淮扬菜的陆师傅做出的淮扬菜被称为“上海滩之最”也不为过。

淮扬菜讲究雅俗共赏又不是特点,原料以水产为多。“和、精、清、新”这四个字最能概括淮阳菜的理念。

说来也是巧合,中法两国一九六四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而上海大厦做淮扬菜有名的陆师傅也恰巧是在这一年调入上海大厦做厨师顾问的。历史之间的巧合往往看上去毫不相关,又在冥冥之中有千丝百缕的联系。上海大厦的淮扬菜让法国总统蓬皮杜拍手称妙。

这么多天以来的访华工作,让他尝到了不同地方的美食。每一个地方的美食看上去相同,却又各有特色,他感叹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接待外宾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向外国人展现中华文化的大好机会。上海人又讲究精细,做事情讲究一个细致。所以,上海大厦招待蓬皮杜的东西都十分精致。

比如喝酒用的玉酒杯。玉杯晶莹剔透,泛出温润的光泽。杯中陈酿香醇可口,彰显出中国独有的饮食文化。王昌龄曾写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首诗不仅描写出了塞外风光,边疆战苦,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人的餐饮文化。

器皿,总是餐饮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这里的餐具也十分讲究。据说,很多餐具都是工作人员专门去古玩市场淘来的。为了迎接外宾,上海大厦的工作人员可谓是做了不少工作。

周总理就是在江苏淮安诞生与成长的,淮扬菜正合他的胃口。尤其是上海大厦中的清炖狮子头,这份狮子头总是能够勾起他的思乡之情。

风雨之中送别外宾

按照计划安排,中午就是分别的时候。在中国短短几天的访问之中,蓬皮杜对中国有了全新的了解。像是天意一般,临行前的上海又淅淅沥沥的下起雨来,一如蓬皮杜当初来这里一样。

雨中送别,别有一番诗意与浪漫。王维就曾在《送元二使西安》一诗中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或许是这几天的相处,加深了蓬皮杜对中国的感情。在告别之时,机场出现了令人动容的一幕,两国身患重病的领导人都没有打伞的站在风雨之中,相互挥手送别。

两国高级领导人经过几天的相处,建立了起了微妙的友谊,这不仅是两位领导人的友谊更是两国人民的友谊。警卫员担心周总理的身体想要为他撑伞,却被周总理严肃的推开。

雨伴随着风落在了总理满是皱纹的脸上,他顾不得擦去脸上的雨水,认真地说:“法国总统都没打伞,这么多群众也没打伞,我怎么能打伞呢?”值得一提的是,蓬皮杜一行人登上飞机准备离开之时,总统专机还特意在虹桥机场绕场一周,以表不舍留恋之情。

时光还是没有放过这位慈祥的老人,站在风雨和人群当中,他的身影显得如此消瘦,他的面容显得如此苍老。看着他站在风雨中的样子,谁有能想到他曾经也是英姿勃发少年郎,意气风发地带领中国人民冲破黑暗。

送走法国总统的周总理很快转过身来,他看着站在风雨中来送别的人民群众,真诚的说到:“你们辛苦了!”这句看似简单的问候,确实一个国家总理对人民真切的关心。

周总理一直是这样,时时刻刻把人民装在心里,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就像此时,他自己也在风雨之中,却拒绝了工作人员递上来的毛巾反而关心起他身后站着的人民。

根据工作安排,周总理离开了机场前往黄浦江岸视察上海发展情况。这是他最后一次在上海视察工作了。总理登上了“友谊号”邮轮,深情又仔细的视察这黄浦江。我不知道当时总理在看黄浦江两岸的景色之时,心里想的是往事还是未来。

毕竟上海这座城市里有他太多太多的回忆。物是人非的景色里藏着的是他过去在上海的峥嵘岁月,日新月异的发展里蕴含的又是上海的光明未来。

老人站在“友谊号“的船头一言不发,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有神情闪烁。没人知道我们亲爱的人民总理在想什么,也没人敢上前打断这位老人的思绪。

光线逐渐昏暗了起来,时间一晃就到了下午五点。此时的周总理还在认真观察上海的发展变化,完全没有意识到该离开了。直到工作人员上前提醒,一直沉浸在工作中的总理才发现已然暮色四合。

当天晚上,周总理就乘坐专机离开了上海,最后一次的上海之行他还是满心工作。在临别之际,周总理还在向前来送行的上海相关领导人强调:在发展上海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环境保护。总理的话说的很慢,但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充满了对上海未来发展的关心。

飞机很快就离开上海,抵达北京。在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厅里又有一堆没有处理的工作等着这位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在风雨之中来,又在风雨之中去。那一天,他离开了上海,但是在上海人民的心中,他却从未离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