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他与王勃同为初唐四杰,一首诗扬我中华武魂
TUhjnbcbe - 2025/7/18 20:53:00

#传统文化#

唐代初年,为了巩固国防安全,拓展疆土,弘扬国威,发动了一系列对外战争。唐太宗四面出击,全面扩张。首先,打败突厥,活捉颉利可汗,把草原帝国的霸主带回了长安;接着,攻破吐谷浑;同时,又派侯君集突袭吐蕃,松赞干布被迫派使者谢罪求和,他对唐朝的声威非常惧怕,竭力寻求和亲,这便有了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紧接着,高昌国对唐朝不行臣礼,唐兵风驰电掣般兵临城下,竟然把高昌国国王活活吓死。在稳定了西边和北边后,唐朝军队又将矛头指向东方的高句丽,经过几年奋战,以极大的代价换取了胜利,这也是从三国魏以来中原王朝第一次真正战胜高句丽人。除此之外,太宗还攻灭薛延陀,平定漠北,并在太宗、高宗朝几十年内,于西域和漠北设立诸多都护府,实现了对广大边疆地区的有效统治。太宗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自汉武帝、魏武帝以来,无数帝王想要实现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愿望,终于在唐代,美梦成真。

唐太宗李世民

由于当时唐军节节获胜,而且从朝廷到民间,都认为这些对外战争是保家卫国,具有高度的正义性,所以整个民族都焕发了高度的战斗热情和尚武精神。可以说,卫国从军,建功立业,是人们的“大唐梦”,尤其对那些书生们,汉代的终军请缨、傅介子三尺剑斩楼兰王、班超的投笔从戎,乃至南北朝的木兰从军,都是曾经遥远的,可望不可即的梦想,而如今,这个“从军梦”,在盛世大唐,有了最好的实现机会。大量的文人开始写憧憬边塞生活、歌颂军旅生涯的诗歌。“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诸如此类的豪言壮语,堪称古代尚武精神的绝响。

在众多怀揣从军梦的书生中,有一位名叫杨炯。他是初唐四杰之一,恃才傲物,颇具个性。他自幼以“神童”身份闻名朝野,却半生沉沦下僚。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历来被认为难分伯仲,而杨炯听说这个组合的成员后,却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愧于卢前,耻于王后”,这话说得既有自谦,也有自负,他这种说法,评价了其他两人的同时,自己的排名却不变,显得狡黠;而他对公认的天才王勃似乎颇有挑衅之意,则见出他的桀骜不驯。可是文人相轻是一方面,惺惺相惜又是另一方面。王勃死后,他的文集由杨炯作序,序中杨炯高度赞扬了王勃家世的优越及其本人的成就。他说王勃“不改其乐,颜氏斯殂;养空而浮,贾生终逝”,把王勃比作颜回和贾谊,对其英年早逝深表惋惜,又说“嗟乎促龄,材气未尽,殁而不朽,君子贵焉”,认为王勃没有机会施展其全部才华,但已死而不朽。从杨炯对待王勃的态度,我们就能看出杨炯是一个率真的人,他的性格没有虚伪矫饰,直来直去,这一点初唐四杰是有相似之处的。那么这样一个率真的书生,有着怎样的从军梦呢?他的一首《从军行》,也许会给我们答案。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公元-),吐蕃、突厥等势力曾多次骚扰唐朝边境,深受高宗信任的大将裴行俭,率军出征吐蕃,杨炯生逢这一重大事件,对国家命运以及此次出征极为关切,心底不由唤起从军热情。此诗就在这种背景下写成。

杨炯

首联,作者交待诗歌的写作背景。外敌入侵,大军压境,危机四伏。作者不用叙述的手法直接点明军情,而是通过描写,让读者自行感受。烽火台上火光耀眼,直照西京长安,其实吐蕃人的军队不可能从边境一下逼近首都,但这里写长安的烽火台发出预警,就强烈烘托出军情的危急。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呢?他说自己心中自有不平之气。“不平”,当然指的是心中不能平静,满腔热血,怒发冲冠,想要战场杀敌,报效祖国。这句中精妙的是“自”字。“自”字有“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意思,表现出作者的爱国之情和从军之梦至始至终伴随他。一句写军情紧急,一句写心情急迫,很好地渲染了紧张气氛,奠定了全诗慷慨激昂的基调。

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写的是军队出征的场面。浩浩荡荡的铁骑辞别巍峨皇宫,杀向敌人的老巢。这联诗,第一个妙处,在于使用借代的修辞。作者不直白地写物象,而是用比喻或者典故来代指将领、皇帝、军队、敌人等意象。牙璋,就是虎符,是发兵时用的兵符,分成两块,相合处犬牙呲互,朝廷和主帅各执一半。这里用牙璋指代出征的将领。凤阙,原本指汉代的建章宫的宫阙上有金色凤凰装饰,这里指代皇宫,也即象征着皇帝。铁骑,本来指的是披挂铁甲的战马,实际也就借指装备精良的重骑兵,这里就是赞扬威武的唐朝军队。龙城,是汉代匈奴民族的重要祭祀场所,相当于首都,汉武帝时期卫青曾经在此获得一场大胜。这里代指敌人的根据地。用这样几个意象,使得诗歌语言精雕细琢,突出表现了军队的威武、雄壮、严整和强大战斗力,以及国家的强盛、宫殿的庄严、皇帝的嘱托、塞外的遥远、战胜的决心等。这样藻饰的语言,与诗歌想表现的唐朝的强大国力是相得益彰的,更具有表现力,意蕴更凝练丰富。第二个妙处,是“辞”和“绕”两个字的使用。选用同义词时,固然要考虑到平仄音韵,但更多的是要从表现力上着眼。用“辞”,而不是用“去”“离”,是因为“辞”意为辞别、辞去,相比离去,更有人的情态动作,更富于生命力。比如纳兰性德的“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就用“辞”字来营造更无可奈何的意境,因为朱颜和繁花,都是自己决定离去,无法挽留,其中的主观性非常强。本句杨炯用“辞”这个字,强调了军队一往无前、毅然决然、大义凛然的坚定决心和不屈意志,辞别都城和皇上,是为了把胜利带回祖国。用“绕”而不是“围”,是因为“绕”字更有动态感,它形象描绘出铁骑大军层层包围住敌人阵营的过程,画面感很强,生动细致,又凸显了过程。

初唐四杰

第三联,作者从开拔写到驻扎和阵前对峙。“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其炼字和意境不逊于上联。用“暗”来形容雪,意蕴丰富,不止写雪,更涵盖了当时整体的环境氛围。天气阴暗,风骤雪大,天寒地冻,积雪层层叠叠,落了云影,而天空中因为雪片飞舞,黯淡无光,红旗被冻得僵硬,如岑参所谓“风掣红旗冻不翻”,足见战场环境的恶劣。“多”,是想表现疾风呼啸的猛烈,但不用猛、强等字,而是用了“多”字,就把形状难以捉摸的风,变成了可数的物件,别开生面,新颖独特,产生一种陌生而新奇的美感,独有一种妙处。大风呼啸,威势迅猛,所向披靡,所以空气中除了风的聒噪,几乎别无他响,只是偶尔夹带一些鼓声。这个“杂”字下得十分准确,它说明风声是主,鼓声是辅,鼓声是透过严密的风声,勉强传入耳中的。整联诗极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但是反过来想,在如此凛冽的天气中,战旗哪怕结冰,也没有倒伏,仍然坚挺;疾风呼啸,但军士们没有气馁屈服,仍然奏响战鼓,填填鼓声能冲破风的屏障传入人的耳朵,这不更衬托出军队的昂扬斗志和士兵的决心吗?不一定非要无比夸张地写士兵们的热情融化了雪,鼓声压住了风,那样近乎虚伪,反而失去感染力。作者忠实落笔,恶劣的环境与人们的决心互相衬托,相得益彰,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以上三联,作者分别写军情初到、军队待发、两军相接三个场景,逻辑连贯,但画面跳跃,使得整首诗旋律跃动,铿锵有力,让人读来心潮澎湃。最后一联,作者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抱负,昂首挺胸地发出震天动地的宣告:“我宁愿做一个官职最为低微的百夫长,从军上阵,也不要做一个皓首穷经的书生,把一生埋没于笔墨中!”这份宣言,配合着上面三联诗的酝酿,显得格外高亢有力。唐军气壮山河,而作者也是壮怀激烈。从国家到士人再到人民,万众一心,这就是那个辉煌时代的最强音!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与王勃同为初唐四杰,一首诗扬我中华武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