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穷游新疆五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TUhjnbcbe - 2021/8/16 10:31:00

从伊犁一路走到南疆,二十天过去了。八月,吐鲁番的葡萄差不多成熟了。

从喀什去吐鲁番,我们买了时间最长的一趟绿皮火车硬座,22小时,实际乘坐时间不少于24小时。本来没得选择只剩这趟车可以买就很绝望了,谁知道更绝望的还在后边。

上了绿皮车,只见那座位上全是*沙*土,迎面而来一个包着头巾的阿姨拿着铲子在扫土,车窗关着的绝对打不开,打开着的怎么也关不上,手机屏幕一小会儿就全是土了,车行几十公里停下,车行几十公里又停下,车行几十公里再次停下……

就这样,在下着沙的绿皮上绝望地熬了24小时,带着一身戈壁荒漠的特殊馈赠,终于从喀什地区熬到了吐鲁番。

探访葡萄沟

八月的吐鲁番已经是非常热了,天气预报的显示都到了43摄氏度,实际的体感温度绝对要更高。不过,好在西北地区的炎热不同于南方的湿热,只要不在阳光下暴晒,在葡萄架下的荫凉处稍稍歇一歇,暑气很快散去了。

我们住在葡萄庄园的一家青旅里,青旅的公共空间全是结满硕果的葡萄架,一串串如绿宝石般,伸手就可以摘下。每天只要多付10块钱,院子里的提子就能随便摘来吃,那种承包了整片院子的感觉,那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快乐,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幸福啊。

这院子里的葡萄让我们很是满足了,但是到了葡萄沟,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大场面啊!葡萄沟全长7公里、最宽处约2公里,是火焰山山谷最大的一个沟谷,周边的高山全是裸露的,寸草不生,唯独这条沟谷里绿意盎然,树木繁茂,宛如一条绿丝带,别在盆地的中央。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的昼夜温差巨大,非常有利于葡萄等瓜果积累糖分,这里葡萄的含糖量最高可达到19度。

全长7公里的葡萄沟,想走遍还是很废腿。这里既是游人参观游览的景区,一个个小院也是果农们的家,这里共居住着多名维吾尔、回、汉等农民。

我们在一户农家称了几斤葡萄,又买了个西瓜,坐在他家院子里歇了下来。大爷非常热情,帮我们把葡萄拿去洗了,然后帮我们把西瓜也切了,看我们不急着走,就让我们先吃葡萄,西瓜他拿去冰箱冰一冰,这样更解暑。

不一会儿,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孩子蹦蹦跳跳地回来了,是那个大爷的孙子,八月正值暑假期间,当然也是葡萄成熟时节,大人们忙着收获,无暇顾及。老大爷问孙子当天的作业做完没,孙子没应声,在院子里、屋里头进进出出的。又一会儿,老大爷说:快去帮哥哥姐姐们把西瓜端出来吧,应该很凉了!

小伙子麻利地窜进屋,我们叫他们一起坐下来吃瓜。聊天中得知,男孩的父母在葡萄园里忙碌,要赶紧把地里成熟的葡萄一串串剪下来,然后运到阴房去晾干。我跟大爷提议说:要不我们去帮他们干活儿吧,免费的,反正我们几个没事儿干,就当是体验生活了!大爷呵呵地笑着,说累得很嘞!说着,小男孩就起身带我们去他家的葡萄园了。

园子可真大!葡萄园里的葡萄架并不像家院里那样搭得高,只见男孩的父母佝偻着腰,在一片绿油油中劳作着。我们马上说明来意,说我们几个可以帮他们免费收葡萄。他们大概是没想到还有我们这样的游客,先是一愣,然后客客气气地说:不用不用,你们想吃就随便摘下吃,不用的。

估计是怕我们弄坏果子吧,或者该剪哪一串还得挑一挑?看着他们忙碌的样子我们也没再多说什么,体验收获葡萄的想法就此作罢了。

走出果园,我们朝葡萄沟较高的坡地上走去,那边一栋栋建满了房子。原来那就是专门用于晾葡萄干的房子,被称为“阴房”或者“晾房”,四壁都用土坯叠砌,墙上密密匝匝的全是通风孔,阴房里有许多木架子和木钩,用于晾挂葡萄。

果农们把葡萄剪下来运到半坡的阴房之后,会先把葡萄在一种液体里浸泡一下,应该是一种药水吧(我忘了当时他们是怎么解释这药水的作用了,百度了下,貌似是一种速干剂,促进水分蒸发,加快葡萄制干的速度。)然后再挂到木钩上去,大概40天左右,葡萄变成了葡萄干。(看了这个过程,决定以后吃葡萄干之前还是过水洗一下)

(阴房)

(浸泡药水)

(刚上架、待风干的葡萄)

走过火焰山

在青旅一起拼了个车去坎儿井、火焰山、千佛洞等等景区,关于这些景区的记忆,现在想想,似乎除了“热”,确实没有特殊的记忆点了。真的太热了,热到每一个细胞都在抗拒,好想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一用啊。

吐鲁番是一个低于海平面米的盆地,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mm多,但是蒸发却十分旺盛,地表温度最高可达八十多度,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火洲”。火焰山就横亘在盆地中央,东西走向。山虽然不高,但通体赭红,高温日头下看起来真的像在燃烧着一般!

(热到根本不想下车,远远坐在车里拍拍)

(半山腰有游客骑着骆驼上山,真不知是热坏了骆驼还是热坏了自己)

吐峪沟麻扎村

麻扎村,是一座已有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古村,是吐鲁番盆地古车师国的发源地。现居65户多口人,全部为清一色的维吾尔族。进村的第一印象就是“土”,无论远山还是路面、民居还是清真寺,甚至树木都是同一种颜色——土色。交河故城被称为“世界上唯一一座生土建筑城市”,这里也被誉为“中国第一土庄”。这里保存了大量生土建造的传统民居,是*生土建筑的典范,所谓“生土建筑”是指主要用未焙烧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麻扎”是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圣地”、“圣徒墓”,主要指伊斯兰教显贵的陵墓。麻扎村全称“麻扎阿勒迪村(MazarAldi)”,本意为“圣墓前的村庄”,麻扎村就是因坐落在艾苏哈卜·凯赫夫麻扎的前方而得名,村中人多为圣地守墓人的后代。走在村西北的半坡上,坐下喝一杯冰镇果汁,要不是卖土特产的姐姐告诉我们后边那一片是墓地,我们这些外来人根本不知道那一座座圆顶的建筑居然是陵墓。里面自然是非穆斯林不可进入了,所以也不知道这片陵墓到底长什么样子。搜了一些关于*麻扎的相关论文,无论是陵墓的组成结构、麻扎的命名意义、墓室的风格等等,都非常考究,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去了解了解。(麻扎墓葬,露出绿色圆顶的就是艾苏哈卜·凯赫夫麻扎,非穆斯林不可以进入。)

看着半坡上的圆顶,脑海里浮现出小说《穆斯林的葬礼》里面的画面:

“亡人的亲人,给她试试坑吧!”一个悲凉的声音,昭示着那古老的风俗……试坑,穆斯林向亡人最后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墓穴的大小容得下亡人的遗体吗?底部平整吗?为了让亡人舒适地长眠,他的亲人要以自己的身体先试一试。尽这项义务的,只有亡人的至亲,或者是儿子,或者是兄弟。……那是一个椭圆形的洞穴,底部平整,顶如穹庐,幽暗而阴冷。时间太久了,“拉赫”该封闭了!……他默默地拿起封闭洞口的土砖,和天星一起,一块一块地垒起来……洞口越来越小了,已经看不见新月的全身了,黑幽幽的“拉赫”中,只能看见一点模糊的白光……村子以这座大清真寺为中心。站在村落西北处高地,也就是麻扎墓葬所在地,可以俯瞰全村,古民居分散在谷口处,沿山势河势粗落有致。走在村里,满眼的土色,给人一种安详、踏实的感觉,仿若一个个老实巴交、安守本分的农民,看似朴实无华,骨子里却分明生出一种韧劲来。村里几乎没有什么游客,当然也见不到几个当地人,偶尔几个带着红领巾的孩童窜出门来。经过这户人家时,两位老人正在家里准备吃午饭。见到我们几个,很热情地迎了出来,让我们进屋坐坐。他们吃的很简单,几块切碎的馕配几个小菜。从屋里的情况看,生活并不宽裕,墙壁多处都是直接裸露的土墙,锅碗瓢盆也都直接摆在地上。家里的年轻人都出去地里劳作了,两个老人虽然不能流利地说出汉语,但是慢慢交流算是障碍不大。他们拿出一串葡萄来让我们坐下,然后很快吃完了午饭。聊天中,大爷从屋内拿出一叠照片,边翻边给我们解释,原来这些全是来这边游玩的游客寄回来的,是两个老人与游客的合照,拍摄地就是我们正坐着的地方。看得出来,两个老人非常开朗,甚至说是非常善于和外来游客“搭讪”呢!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当时他们也给我们留了地址,不知道回内地之后,记下地址的那位朋友有没有将照片给两位老人寄回去。

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旁观者也像是吃了一串甜度19的葡萄一样,甜到了心里,如清泉般滋润。

在这个火热的吐鲁番盆地,在这条处处挂满葡萄的葡萄沟,我们此次的*之行即将结束。整理回忆这一路的心情,仿佛又去*游玩了一遍似的。真心希望这里的水果年年丰收,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笑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幸福!

-完-

相关阅读:穷游*(一)

没有薰衣草的伊犁也足够让人沉醉穷游*(二)

从哈萨克村落徒步去喀拉峻大草原,第一次看到了流星穷游*(三)

搭车走独库,翻越天山抵达南疆穷游*(四)

从喀什噶尔古城到帕米尔高原陋室世界太大没能在路上遇见你陋室刚好与你分享途中晴雨叶子Jasmine

1
查看完整版本: 穷游新疆五吐鲁番的葡萄熟了